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进展 > 科研进展新闻
科研进展新闻

重点实验室王宇飞研究团队在亚欧内陆荒漠区历史植被与环境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期:2025-09-05来源:

字体:

亚欧内陆荒漠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也是古丝绸之路和当今“一带一路”的关键区域,其荒漠生态系统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但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被称作“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不仅是亚欧内陆荒漠区环境变化的缩影,见证了古丝路文明的兴衰,而且也是当前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地区。然而,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古气候定量数据的缺乏阻碍了学界对该地区历史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的全面理解。

重点实验室王宇飞研究团队与地理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依托罗布泊核心区域获取的6.17米钻孔沉积物,在可靠的年代框架下,开展了高分辨率的孢粉、粒度、碳氮同位素等多指标综合研究,重建了罗布泊地区晚更新世-中全新世(距今约23.3–7.2千年)荒漠植被演替及生态景观动态,量化了该时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揭示了太阳活动和西风的强弱变化共同驱动了该地区的水循环,进而引发罗布泊地区温带灌木荒漠植被与温带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植被的此消彼长。同时,湖泊有机质来源在23.3–11.6千年以水生维管植物和浮游植物等内源为主,而11.6–7.2千年转变为内外源混合(除内源外,还包括土壤、C3陆生植物),湖泊沉积物中的氮水平主要受土壤侵蚀控制,受大气氮沉降影响较小。这些发现揭开了太阳活动和西风如何驱动罗布泊荒漠植被演替与环境变化的神秘面纱,为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欧内陆荒漠区未来植被与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B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及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的共同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5.113249


太阳活动与西风驱动了罗布泊地区历史荒漠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

上一篇: 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培育的2个薰衣草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 下一篇: 重点实验室贺超英研究组揭示毛酸浆果实大小调控新模块及其机制

附件下载: